▲少年儿童在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图为桐柏县自然资源局党员干部深入桐柏县党史教育基地——中共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新集乡磨沟村“红绿融合”发展乡村经济。图为“重走长征路、探访古山寨”活动在该村启动。
城关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在桐柏县英雄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巍峨、雄伟、庄严的桐柏英雄纪念碑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杜福建文/图
红色文化展馆内游人不断,红色文化广场上歌声嘹亮,红色文化社区里锣鼓声声,红色文化村落面貌日新月异,红色文化标识成为风景,红色文化书籍摆满书屋……牛年春节期间,走进南阳市桐柏县城乡,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相互映衬,浓郁的红色文化环境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新时代的桐柏革命老区生机勃发、美丽动人。
新时代、新作为、新气象、新篇章。“十三五”期间,桐柏老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十四五”已经来临,桐柏县又将如何破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我们将更加坚定地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内核力量。”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
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历届桐柏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桐柏县通过大力推进和创新红色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为桐柏小康梦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严寒挡不住文化惠民的激情。在桐柏县埠江镇水湖流村,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村文化大院内,欣赏一下县文化剧团的下乡演出活动,同时在演出的间隙穿插一个环节,就是脱贫群众自发上台讲讲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说说自己的致富感想。
62岁的尹清阁老汉一家因病致贫,老伴儿10年前检查出癌症,四处求医问药导致家庭一贫如洗,但尹老汉心里揣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实干加巧干”让他家慢慢过上了好日子。为此,在村里举办的扶贫故事会上,他多次自发登台讲述。尹老汉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看病花钱少,娃儿们上学也不用掏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甩掉了穷帽子,我感到非常光荣!”
扶贫故事会上,除了脱贫群众上台讲述脱贫故事外,还有扶贫干部讲述扶贫政策、扶贫思路、心路历程等。驻水湖流村第一书记丁重在扶贫故事会上向广大村民吐露心声:“我在机关上班,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当初组织派我下来时,我曾犹豫再三,担心干不好工作。通过多次参观革命纪念地,革命先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激发了我为村里办好事、干实事的热情。现在,村民把我当成亲人看待,我感到很幸福。”
记者在走访水湖流村时了解到,广大村民对扶贫故事会参与热情度很高。江河村村民孟军说:“虽然我不是贫困户,但我听了这些故事很感动,归根到底还是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政府帮一点儿,自己再加倍努力干,‘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埠江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带领镇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参观革命纪念地,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持续举办扶贫故事会,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密切联系了党群、干群关系,集聚了发展合力。”
“脱贫攻坚的任务之一就是破除贫困群众的懒汉思想,激发其内生动力。我们采取‘感受红色文化、讲好扶贫故事’等形式,通过宣传一批脱贫典型、诠释一系列扶贫政策、讲述一批脱贫故事、征集一批脱贫意见建议等举措,帮助贫困群众增强了摆脱困境的信心、斗志和力量,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桐柏县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
桐柏是一片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热土。这里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桐柏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为,对桐柏而言,推动乡村振兴,就要结合实际,首先要在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方面下功夫。桐柏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为此,桐柏县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红色革命遗址,持续加强对桐柏英雄金孚光等革命先烈以及新时代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王修记、全国劳动模范李健等先进人物事迹精神内涵的宣传弘扬,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确立标杆、树立榜样。同时,创作了驻村第一书记、“最美村支书”、脱贫户优秀代表等一大批以脱贫攻坚为背景的优秀艺术作品,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接受视听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该县还大力开展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村创建等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为加快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我们因为红色而来,白天带着孩子参观红色展馆,顺着红军小道登上红军亭并寻找红军古寨,在红色广场上的文化浮雕墙前合影,非常有意义。晚上吃农家饭,住山边特色民宿,还可以感受绿水青山的独特魅力。”近日,在新集乡磨沟村休闲的一名游人告诉记者。
桐柏县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南阳的第一站。如今,在该县磨沟村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的全国首家村级长征红色文化展览馆——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与县域内其他红色文化景点连点成线,已成为桐柏县红色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在红色文化旅游的带动下,目前,磨沟村已经有特色农家乐餐馆5家、特色民宿3家。该村积极打造新型田园综合体,依托磨沟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园,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以农游小杂果采摘、水上乐园、野外露营等为主推项目,营造“游在田间、乐在心间”的幽雅发展环境,使村民共享文化旅游发展的红利。
磨沟村的变迁是桐柏县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桐柏县的决策者们认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利用,能够促进城乡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此,该县积极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找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着力夯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今,县乡村各级都在谋划引入各方资源要素,参与红色文化相关产业的开发运营,用整体性、一体化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积极申报红色教育培训等项目,拓展提升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红色文化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红色文化发展。全县坚持以众多的红色景点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有效助推了老区农村经济腾飞和群众增收致富。县乡两级抢抓机遇,科学制定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使红色旅游产业步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桐柏旅游“红”与“绿”相映生辉;先后成功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周、红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组织省内外摄影家、书画名家、旅游机构代表到桐柏参观采风,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桐柏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保护利用红色遗迹,走好文化兴村之路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眼下,随着各地红色文化的持续升温,在桐柏“红军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地——新集乡梁庄村及其周边村落日渐热闹起来,在这寒冷的冬季,许多旅游景点游客寥寥,而桐柏这些偏僻的小山村却因红色文化“风景这边独好”。
红色遗迹是红色文化的“宝库”,它们蕴藏的“红色记忆”,永远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前不久,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梁庄村,专程采访了“红军七仙女”的有关故事。
这是桐柏山歇马岭下一个隐蔽的小山村,村子没有大拆大建,还有土坯房,见证着往昔的历史。据说当年这儿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往村庄,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在寨下庄组,村干部指着一处老旧的院落说,这儿就是当年“红军七仙女”居住过的地方,只不过当年的老屋已经坍塌,现在看到的房子是在原址上建起的。
走进这个农家小院,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锯木柴。“天冷,备点儿木柴烤火防寒。”老人说。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恒阳介绍说,这位老人名叫刘合显,据说他的父母和邻居刘会长两家人当年关照“红军七仙女”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闺女一样。乍一看,刘合显好像只有70多岁,但老人却说,他今年已经81岁了。虽是耄耋老人,但刘合显依然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表达流畅。谈到“红军七仙女”的故事,老人似乎在展开一轴历史画卷,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
刘合显说,听他的父亲刘会聚、母亲田家荣说过,当时他家3间草房,邻居刘会长家的住房也是一样,7名红军女战士的军服破旧,穿的布鞋也很破烂。由于急行军,她们的脚肿了,脚底磨了很多血泡。面对几名女战士要求在此短暂休整的请求,刘会聚夫妇、邻居刘会长及其儿子刘合运、儿媳刘丁氏等两家人答应了下来。当时两家人保守秘密,就连同村里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两个农家小院里住有女战士。
“当时我们家非常穷,家里只有少量的红薯、小米、高粱,这些家常便饭,红军姑娘们吃得津津有味。”刘合显说,“她们在俺家和刘会长家住了几天。看到几位姑娘的鞋子烂得不成样子,担心她们行军打仗不方便,我妈白天、晚上一直忙着为女战士们纳鞋底、做土布鞋。听说当时我爹也是穿着打补丁的布鞋,天天下田干活儿,急需新鞋子,但我爹妈二人一商量,决定先给女战士们做鞋子。”
一周后,鞋子做好了,7名女战士穿上一试,很合脚,她们甭提有多开心了。
7名女战士就要走了。“七仙女”在“家”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离“家”也要尽可能安排好。考虑到女战士们行军打仗时常顾不上吃饭,刘会长就把自家的馍篓贡献出来,还连夜蒸好十几个大馍,保证女战士们路上不饿肚子。
解决了鞋子和干粮的问题,还得考虑如何把7名女战士安全送出村,赶上大部队。有一名女战士因病身体特别虚弱,行走困难。刘会长赶紧把自家的面箱子腾出来,再找到几根木棍、绳子,制作成特殊的“轿子”,让女战士坐进去,再由几名村民轮流抬着,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村庄。
为酬谢刘会聚夫妇,临走时,7名女战士把几块银圆、一台座钟、几块布和一个皮包送给了刘会聚。刘会聚、田家荣夫妇说什么也不要,但女战士们坚持要给,说这是部队的纪律。
布鞋、面箱、馍篓,昔日的桐柏山“三宝”见证一段红色历史,其中的故事感人泪下。“红军七仙女”与桐柏老区人民的鱼水深情,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美乐章!
像梁庄村一样,在桐柏革命老区,一些村落地处偏僻山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条件落后。但同时,这些村落又往往拥有自然生态优势、革命历史文化优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等。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桐柏县一方面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加强对红色遗迹等建筑、设施的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道路、电力、通信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以“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据桐柏县党史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桐柏县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县境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系统性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先后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竖碑、挂牌30余处。围绕红色文化建设,县里多次研究部署,邀请专家调研论证修缮和重建工程,先后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旧址、中共鄂豫边省委机关旧址、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以及桐柏英雄纪念碑、英雄广场等红色景点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并建成了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等革命纪念地,一些传统村落内的红色革命遗址也在陆续进行保护性利用,为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持续传承红色基因,加强老区精神引领
桐柏县决策者们认为,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红色文化在凝心铸魂方面的作用,对教育农民群众、加强乡村治理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传承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各类资源要素,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为此,桐柏县近年来高度重视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及助推旅游发展的作用,积极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英雄桐柏”红色文化品牌。该县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组织,加大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先后出版发行了《巍巍桐柏》《桐柏英豪传》等十余部红色文学作品,再版《桐柏英雄》连环画册,组织拍摄的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及电影《奔袭桐柏》在央视及各大卫视陆续播出,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精品文艺成果。组织理论工作者撰写一批有深度、有现实应用价值的理论文章,先后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一些研究成果逐步进入各级领导的决策视野。实施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络”工程,使红色文化精品走近群众,在全县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出浓厚红色文化氛围,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作用。
借力红色文化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该县一方面健全理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确保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红色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持续强化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于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据统计,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桐柏县及周边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党员纷至沓来,依托这里丰厚的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日接待量最高达8000人次。桐柏革命纪念馆作为桐柏老区红色文化的‘地标式’景点,已发展成为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重要革命教育基地,年均有30余万人次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老区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作用日益凸显。”桐柏革命纪念馆馆长付晓丽说。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激情满怀。红色是桐柏最鲜亮的底色、最恒定的基调。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战鼓声声,桐柏县正把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时提出的“让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的重大要求,以及“十四五”规划关于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异彩纷呈,光荣革命传统和老区精神得以持续弘扬,从而凝聚起党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桐柏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